117: 白领就是新一代的流水线工人?结尾太出于意外了!

by 小凤 | 小风说事

在今天的社会,能在全球知名企业做个白领,往往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每天进出高档写字楼,接触最高新尖技术和信息,虽然免不了加班和有竞争压力,可是收入高又稳定,人前人后都倍儿有面子!可是我们的主播小凤却碰到这样一个朋友,她就在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干得特好,日子过的稳稳当当,但却一天到晚念叨:难道我这辈子就这么过去了?也太没意思了之类的!总之她觉得这不应该是她的人生,这也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有人说她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简直是无病呻吟!可是也有一些人与这位朋友颇有同感,多戈就是其中一位。无独有偶,他也有过这样类似的痛苦的工作经历。那个工作很好,待遇很好,是所有人都羡慕的工作。但看似什么都有工作,但却让他感到非常的空虚,看不到盼望。那么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是不知足还是另有原因,今天的节目我们就来谈谈现代职场给人带去了些什么。

首先,多戈仔细思考后发现,其实这一切的问题都是源于流水线。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体力劳动流水线

多戈:如果给一个人现代化的工具,让这个人把一头牛处理好成切割好的牛肉,你觉得需要多少时间?

小凤:首先,我觉得这有点血腥。我这人最怕动刀了。不过想一想,我觉得起码也要1个小时吧?

多戈:我跟澳大利亚牛肉工厂的工人聊过。牛肉加工厂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处理这么一头牛,从一头牛到切割好的牛肉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小凤:这效率也太高了吧!

多戈:没错,这效率就是来源于流水线。

流水线的特点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每个人只负责做一个动作,而这个动作要不断重复地从早做到晚。比如:砍骨头的从早到晚就只做这一个动作,剔肉的就从早到晚只做剔肉这一个动作,等等。每个人的分工都非常明确。这就是流水线。好处就是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坏处呢就是人被变成机器一样,反复枯燥地劳动。

如同上面的例子一样,一提起流水线,大家想到的一定不会想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一般都是蓝领工人。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的话会发现,其实很多的白领的工作性质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

 

脑力劳动流水线

现代的工作,特别是大公司企业对于工作的分工都特别的细。细到什么地步呢?比如说在世界500强的IT公司,如果有一个项目需要一组编程人员来做一个网站的话,就说编写一个页面,按理说是一个程序员就可以完成的事,但在大公司里这么一个页面需要至少4个程序员来完成。

有的程序员就是负责界面的外观的,有的就是负责界面上每个按钮都是可以工作的,有的就是负责后台运算的,有的就是负责数据库的等等。通过这样来提高工作效率。而每个分配到工作的人只是在反复做同样的工作。这其实就是脑力劳动流水线

 

流水线抹杀人性

当工作越被细分的时候,人的工作就变得越单一,也就越局限。这个过程就去掉了人的创造力,情感,个性,生命与生命的连接。

人会感到自己很渺小,就像是一栋大楼里的一个螺丝钉一样,也没有了活力。这就是为什么人会工作得很痛苦。再有钱,待遇再好,人还是无法满足。这不是人不知足,而是这样的工作性质磨灭了人性。人活的不像人了。

教育流水线

其实,在教育方面也一样。现代的教育也越来越像流水线了。人都是像流水线一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没有了个性,除掉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学校像工厂一样批量生产有同样思想,思维模式,技能甚至性格的毕业生。而学生学习的只是知识、技巧和如何胜任某一种流水线岗位的技能,却学不到寻求知识的品格。

什么是寻求知识的品格呢?比如人人都知道勾股定理,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a2+b2=c2是怎么来的?有多少老师、学校曾启发学生去尝试推导那个公式呢?我们要求学的只是公式的套用,却不要孩子去分辨知识的对错、寻找知识的来由。这样的教育无疑让孩子渐渐丧失了寻求知识的品格和个性,却成为流水线上的教育产品。

 

两个中国数学家的例子

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数学家,他们在数学方面很聪明,在高考的时候不但提前交卷还得了满分。虽然两人互不相识,身处异地,但在读大学的时候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数学定理全部都从头推导了一遍。就是这种求是探索的精神才让两人成为数学家,而不单是反复应用前人经验的数学专业人员。

多戈也曾有过自己花三四天才总结出来一学期课程的知识,却只需要1个小时就传授给别人的经历。更可气的是被传授的人还能花这么短时间取得更高的考试分数。这似乎显得特别不公平,但其实,没花什么时间学习的人并没有得到的多戈在总结过程中的学习品格。没有学习品格的人也能获得知识,却失去创造和探究的能力。

 

学位越高越受局限

现在教育的目的已经从树立一个全人变成了可以胜任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作了。因为流水线的技术在不断的升级,所以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个技术的高度还是逃不出这个流水线。以前可能不需要文凭,做些简单劳动,后来就需要高中毕业,到后来需要大学毕业,甚至硕士毕业。越学越专精,也越学越窄。等进入工作的时候,就只在流水线上这个非常局限的岗位上做重复的动作。

 

人工智能 vs. 人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很担心人工智能 (AI),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其实,人工智能取代的不是真正的人,而是变成机器的人。所以并非机器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机器了。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来进行学习。人可以告诉人工智能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音乐上可以告诉人工智能什么是好听,什么是不好听。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寻找规律,做出判断,并且判断会越来越准确。但人工智能却无法真正像人一样去理解并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或者音乐。因为艺术是超越理性的。人无法用理性去欣赏艺术。没有人用理性欣赏音乐,也没有人用理性去分析一个人长得好不好看。

如果有一天机器人可以造得和人长得一模一样,并且机器人可以说话像一个人一样流利。这时我们可以如何区分人和机器人呢?

 

艺术

人可以通过感性欣赏艺术,人工智能不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

情感

人有喜怒哀乐,信,望,爱,而人工智能没有情感,他或许能表达快乐悲伤,却是通过数据习得,并非发自内心。

 

性格

每个人都有独有的品质,没有两个性格气质完全一样的人。人工智能却没有。

 

价值观

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前面节目中常提到的道德律来做决定。人工智能是人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完全根据程序与数据来判断。

 

人工智能证明上帝存在

人工智能代表了人类发展到现在最尖端的科技,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却永远无法拥有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个性,艺术性和道德律。人没有足够智慧造出有这些特质的机器人来。

换句话说就是人的这些性质完全超越了人的智慧,人现在所积累,所拥有的智慧还无法搞明白人自己是怎么回事无神论相信一切都是随机产生的,但目前来看,这个所谓的“随机”的智慧竟然远远超越了人类从开始到现在5000年积累的智慧。这就证明这个“随机”来源于一个比人的智慧高得多的存在,就是上帝的创造。

当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可以下棋时,我们感叹这个人工智能太聪明了,设计者太厉害了。当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可以画画时,我们感叹这个人工智能太了不起了,设计者太聪明了。当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可以自动驾驶汽车时,我们感叹这简直是个奇迹,设计者太了不起了。有人造一个会像人一样走路的机器人时,我们感叹这个机器人太魔性了,设计师太牛了。

但当我们每天看到会吃饭,会走路,会思考,会写字,会画画,会下棋,会说话,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看到神迹了。但当我们每天都在看神迹的时候,我们就习以为常了,就管这些叫做自然,然后就得出结论:没有人设计,全都是随机产生的。人是上帝创造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其实根本不需要用什么科学去证明。

其实圣经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说出了这个真理:“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19-20)

其实人不是不知道上帝,而是人不愿承认。因为如果人是上帝创造的,人就要对上帝负责,要对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负责。人为了逃避心中的道德律,故意否定上帝。这就是人的罪。

 

人要活得像个人

其实正是人的道德使人和机器区分出来。如果,我们做的工作不能体现我们人性的一面的时候,我们就会很痛苦。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融入我们的情感,创造力,个性,艺术性,价值观,等等,我们活得就不像个人了,更像个机器。

而现代社会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开支,付出的代价是把人变成了机器。这是非常昂贵的代价。人只有回归到人原本的样子才会满足。教育上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流水线上辅导,教育出千篇一律的孩子,泯灭孩子求知探索创新力,夺去孩子做全人的权利;而职场人士,无论白领蓝领同样不要把自己放在流水线上,而要按照自己真正的特点实行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